当前位置:心情说说句子大全温馨句子内容页

桃花源记描写桃花源人悠然自得的句子(219条)

2023-08-18 12:46:02温馨句子访问手机版

1、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

2、文中总写渔人感受的一个成语是:

3、既表现了作者的美好理想,又透露出他对这种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4、1)过着平静的田园生活,自食其力。

5、根据你对以上选文的.比较阅读,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6、⑶颖脱不羁 ( ) 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 )

7、桃花源人为什么“见渔人,乃大惊,”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暗示了这一点?

8、 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

9、 来此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10、在括号中填写省略的.内容。(5分)

11、见堤上有屠人缚犬 / 倍价赎之 / 豢养舟上。(2分)

12、①芳草鲜美( ) ②屋舍俨然( ) ③便扶向路( ) ④寻病终( )

13、②其中(人们)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其中”后省略主语“人们”)

14、甲)(10分)1、饮酒(归园田居)(1分,只要是陶渊明著名诗作即可)

15、人的一生都可能经历坎坷与不顺,都可能经历苦难与艰辛,而只有经历这些之后,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32、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让“外人”来打破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

16、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7、 后遂无问津者(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 渡口)

18、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4分)

19、陶渊明在此文中不是寄托了社会理想吗?请问我们今天应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20、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 (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每格限填1字)(3分)

21、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2、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的理想境界?联系作者的生平简要分析。

23、1)一犬也,而报恩如是,世无心肝者,其亦愧此犬也夫!启迪:人要学会感恩,知恩图报。(意对即可)(3分)

24、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25、一、无阶级、无压迫、无剥削;二、民风淳朴;三、人人都得到关爱等

26、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27、答:欲穷其林 怡然自乐 处处志之 不复得路

28、①阡陌交通: ②便要还家: ③子之哭也: ④苛政猛于虎也:

2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30、1、(1)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31、率妻子邑人(率领)(妻子和儿女)(同乡的人)

32、对渔人的回答,桃源人叹惋的原因是什么呢?

33、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34、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

35、1、访问(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36、4分)共同之处:①人民生活安逸②民风淳朴③人与人和乐相处(答出两点就得满分,意思对即

37、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38、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甚异之

39、1、(4分,每处一分,意思对即可得分)(1)整齐的样子(2)听到(3)都(4)惊讶,惊奇

40、1)渔人觉得非常奇怪(1分),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1分) (2)这个人一一给(他们)说了自己知道的(1分),(听的人)都长叹表示惋惜(1分)

41、村人”“不知不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

42、无论:古义:不要说, 更不必说 今义: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

43、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44、1、(3分)(1)“全”或“都” (2)“不要说”或“更不必说” (3)钓鱼(每小题1分)

45、文中“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一句读过后,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46、4分)世外桃源与民同乐(各2分)

47、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请用简短的话回答。

48、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是什么?

49、仿佛若有光(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50、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51、②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èi,介词,对,向)

52、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

53、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为了寄托自己的*理想,反映广大*的意愿。或: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54、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时代,本文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

55、参考答案:桃花林的景色:一条清澈的小溪向远处流去,溪水两边是大片美丽的桃花林。桃林里绿草如茵,花朵芬芳馥郁,一株株桃树像娇艳的少女,柔臂细腰,随风轻扬的花瓣如同漫天春雨,纷繁美丽。

56、4分,每句2分)(1)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知道魏、晋两个朝代了 (2)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57、后遂无问津者 15、豁然开朗

58、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他对这一黑暗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对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深切同情,因此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民风淳朴的美好境界,以此来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59、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2分

60、 “处处志之”与“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61、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62、读下面文言文(17分)晋太元中…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63、丙文中加点的适在工具书上主要有以下解释,在这儿最恰当的选择是( )

64、根据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4分)

65、在选段中找出与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词(2分)

66、1)同“邀”,邀请 (2)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3)确实 (4)终于

67、结合课文及下面节引的《桃花源诗》中的诗句,讨论:“世外桃源”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作者借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68、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69、渔人“具言”的内容是桃花源外社会的状况:朝代不断更替,战争连年不断,赋税徭役繁重,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灾难深重。 桃花源中人“叹惋”的原因:桃花源中的人们生活安定、富足,所以桃花源中的人们感慨外面的世事变迁,对遭受战争祸害的百姓深表同情。

70、⑴渔人甚异之( ) ⑵阡陌交通( )

7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分,抄写全句也可)

72、示例1:我认为关注民间疾苦可以使百姓安乐《捕蛇者说》中蒋氏等人的悲惨遭遇说明了“苛政猛于虎”减轻赋税,关注民生,这是使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关键

73、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74、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75、1)田间小路互相通达,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76、给桃花源外的图景取个名字。(2分)

77、①山阻水隔,很难进入。 ②自然环境优美,田同风光如画。 ③人们生活安宁和乐。 (多基本与世隔绝,民风淳朴。意思对即可。每对一处1分,共4分)

78、下列诗(文)名句所表达的人生追求与本文明显不同的一项是(2分)( )

79、1)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2分)(2)贾某走上前去呵斥它,才发现被狗咬住的人就是先前的那个强盗。(2分)

80、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叫的声音。

81、甲)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10分) 晋太元中…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82、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境地或环境幽美的地方

8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对、向)(详细)

8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85、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6、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86、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87、 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的结果是遂迷,不复得路。

88、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89、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代表着他心目中的理想世界。这个世界有哪些令人向往的地方?(3分)

90、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括号处填入短语(2分)

91、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的原因是“

92、优美的自然环境 跟踪追击辨识贼寇 (2分)

93、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

94、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卟为外人道”?请谈谈你的理解。

95、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1分),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1分

96、一义多词(1)缘扶=沿着(2)要延=邀请(3)悉咸具皆=都

97、本段结尾写道“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一句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

98、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99、第3段文字主要写哪两方面内容?

100、①老人和小孩,都和悦幸福,自得其乐

101、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

102、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

103、作者为什么详细地写渔人回来的路上“处处志之”,又“诣太守”,高尚士、刘子骥听了也“欣然规往”,而结果却或迷路,或病终,未能再找到桃花源?

104、参考答案:【小题1】(1)类(2)全、都(2分)

105、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

106、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

107、①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武陵人)便舍船,从口入。(分别省略主语“小口”“武陵人”)

108、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 什么样的愿望?

109、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110、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在现代汉语中仍然使用,但是意思已经发生了变化。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注意它们在句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常用义的区别。

111、1)捕鱼的人对此感到很诧异。(他)继续向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112、③菽(shū)稷(jì):泛指粮食作物。

113、B(交通:互相通达)(2分)?

114、成语“无人问津”化自文中“ ”一句。

115、 与陆游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 豁然开朗。

116、①鲜艳美丽②整齐的样子③沿、顺着④随即,不久

117、豁然开朗:比喻对某一问题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

118、1)交错相通(互相通达)(2)通“邀”,邀请(共2分,每小题1分)

119、参考答案:“世外桃源”吸引人的地方 :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风俗淳朴,社会平等,没有战乱、压迫和苛捐杂税,人们自食其力,生活和美安乐。作者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应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对社会及政治的美好理想,表达了自己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的愿望,也反映了当时人民追求和平安乐的生活的美好愿望。

120、请结合本文谈谈桃花源内居民的特点

121、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避秦时乱

122、1、(2分)⑴整齐的样子(1分)⑵同“邀”邀请(1分)

123、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哪一项不正确?( )(2分)

124、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125、1、桃花源中人说自从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就再没有从这里出去 炀帝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

12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127、本文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源到访问桃源

128、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3分)

129、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130、第二自然段写了两层意思,即先写进入桃花源的过程,再写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一是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二是人———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3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13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不到路。

133、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两段文字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

13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

135、1、(4分)①交错相通 ②通“邀”,邀请 ③你 ④繁重,使人难以忍受(各1分)

136、落英缤纷(落花)(繁多的样子)

137、动词,舍下,放弃。名词,房屋。

138、1、答:(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

139、提示:要从四个角度来考虑:一、环境方面(优美);二、物质方面(富足)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

140、3分)(1)类(2)全 ,都(3)邀请( 每词1分 )

141、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42、结合陶渊明品行高洁、安贫乐道和他的诗文流传千古、影响深远,围绕“读书人若无高洁品格,一定不会写出好作品”回答即可(共2分,理解1分,结合陶渊明其人及作品1分)

143、 文中第三段写“桃源人”初见渔人,“乃大惊”有何用意?

144、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4分)( )

145、 “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146、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

147、作者在文中勾画了自己的理想社会,请你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3分)

148、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乱,没有“王税”的理想社会,这可以用哪一个成语来概括?

149、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150、 你学过本文之后,如何评价渔人?

151、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152、A、B(A项:走;B项:指示代词,这;C项:副词,相当于“又”/恢复:D项:说/道理;E项:隔开/偷偷地)

153、3 桃源人听到渔人叙述外界的变化后,为什么“皆叹惋”?

154、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隔绝、不通音讯)

155、不想被外面的战乱破坏了他们的和平宁静的生活

156、本文作者还有许多优美的诗句,请写出任意连续两句,并标明出处

157、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

158、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

159、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该怎样评价?写一段话,谈谈你的意见。

160、请写出三句含有“桃花”的古诗词。

161、 便要还家(通“ 邀” ,邀请)

162、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163、 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164、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平社会的向往之情

165、黄发垂髫(指老人)(指小孩)

166、对没有战乱、宁静淳朴、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167、 如何理解桃花源人的“叹惋”?

168、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69、桃花源人为什么嘱咐“不足为外人道也”?

170、2分)A( 古义 ;B 交错相通 :c 与世隔绝的地 方 ;D 不用说,更不用说、今义略)

171、下列句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172、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

173、这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怡然自乐的社会。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174、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2分)

175、用现代汉语翻译“林尽水源,便得山”。(2分)

176、村中人 、渔人 、渔人、村中人、渔人

177、《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朝代)著名诗人 (1分)

178、用现代汉语翻译“林尽水源,便得一山”(2分)

179、6分)(每小题译出大意给1分;①小题“黄发垂髫”“怡然”能正确译出给2分;②“妻子”“绝境”能正确译出给2分)

180、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

181、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182、下列四个选项中与“见渔人,乃大惊”的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183、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原是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统称,现

184、鲜美:古义:新鲜美好 今义:(瓜果、菜肴)滋味好

185、 当渔人离开时,桃源人为什么嘱托“不足为外人道也”?

186、 《桃花源记》一文以时间为线索。以渔人进入桃花源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花源到访问桃花源,再到离开桃花源,到再访桃源一线贯之,串连全文。

187、①这里面的人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的穿戴和桃花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②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仍然安然自若。

188、⑴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显得心满意足 ⑵(他们)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189、4分)桃花源与世隔绝,远离战乱,没有繁重的赋税和无尽的徭役;环境优美,民风淳朴 人们安居乐业,祥和幸福(2分)虽然一家祖孙三代死于虎口,但是泰山妇人深知山下世间苛政带来的灾难远比山中的虎患更为惨烈,更令人不堪忍受(2分)

190、1、A、B(A项:走;B项:指示代词,这;C项:副词,相当于“又”/恢复;D项:说/道理;E项:隔开/偷偷地)

191、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结尾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192、是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追求自由生活25、不希望外人破坏桃花源中安宁和平幸福的生活。26、桃花源中的.社会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193、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

194、4分)(1)俨然:整齐的样子(2)悉:全、都(3)或:有的人(4)适:适逢,恰巧遇到

195、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196、乙文中,作者发表议论的是哪一句?从该句中,我们可获得怎样的启迪。(3分)

197、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哪一项不正确?(2分)

198、阅读文言文(13分)〔甲〕见渔人…皆叹惋

199、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这里的人告诉他说:“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200、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01、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 ,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

202、此题只要能围绕作者的矛盾思想来答,语言表述清晰流畅即可示例: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

203、暗示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境界,是作者虚构的 产物35、为人不讲信用

204、⑦俎(zǔ)豆犹古法:按照古制进行祭祀。俎豆,古代祭祀时用的礼器。

205、C(桃花源的生活场景是虚构的,展现的是理想社会而不是现实社会)(2分)?

206、 作者把虚构与现实结合起来,把桃花源写的变幻莫测,忽隐忽现,试举例说明,作者写了哪些现实?有什么作用?

207、作者在二千多年前就为我们规划出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并成为后人羡慕、追求的目标。由此,你能够看出作者追求

208、A(“渔人”应为“桃花源中人”)

20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210、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211、晋太原中…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21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

213、 你认为武陵郡太守和刘子骥寻找桃花源的目的一样吗?

214、 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桃花源社会?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215、根据本文内容拟一副对联,上联环境优美安定和平,下联:生灵涂炭战乱频繁。

216、本文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 》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1分)

217、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1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219、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简要讲述这个故事,并背诵全文。